2014年12月19日星期五

读《心灵的哲学》有感

        最近粗略地读了一下孙晏新教授的新书《心灵的哲学》,觉得这是一本很好的书。之所以说它好,并不是因为它说的全都是对的,而是它触及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,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。有些我认为是对的,有些虽然不一定对,但值得我们思考。
        我们先来看看这一段:“…哲学…已经变成一门类似于科学那样的知识体系和技术那样的操作程序。它被编成一本一本的教科书,在课堂上讲授。通过完整的理论框架,逻辑严密的论证,推导出一个个规律、结论。这样的哲学似乎可以回答世界上的所有问题,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麻烦。但为什么又会有这么多的哲学体系、这么多哲学家争吵不休呢?”(二、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——哲学是人生的大智慧)
        首先,之所以有那么多哲学体系、那么多哲学家争吵不休,是因为没有哪一家的理论完全正确、被人们全盘接受。如果某一家的理论完全错误,那么就根本没有立足之地了,但只要在某些问题上的说法被人们接受,就有立足之地。人们之所以争吵,其实就是为了使认识达到统一。孙晏新教授写这本书,当然也是希望人们能接受他的观点,与之达成一致,所有出书的人都是这样的目的。当然有些人说我只是为了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,这既是一种谦虚,也是信心不足的表现,而其内心也是抱着追求一种统一的认识的目的的。
        人的认识是可以统一的,意识则不一定。
        从汉语上来说,哲学之所以称之为“学”,一方面就是说它是系统性的认识,不系统的不能称之为“学”;另一方面,它就是让人学习的。只有系统的、具有逻辑性的东西才可能让人学习,飘忽不定的东西没办法学习。
        孙教授说“这样的哲学似乎可以回答世界上的所有问题,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麻烦。”哲学当然是为了回答人们的问题、解决人们的麻烦的,否则要它干嘛?人活在世上,最根本的就是为了活得幸福,要想活得幸福,就要解决存在的问题,于是就要去探索。但实际上,以往的至今的所有哲学都没能回答所有的问题、解决所有的麻烦,所以我们才需要继续探索。
        孙教授后面说“真正的哲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积累,而是感悟的增长和境界的提高。”(二、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——哲学应当回答的问题)
这个说法我不认同。照这样说,孙晏新教授这本书就没必要出版了。既然说哲学学习,那就必须要有知识的积累,学习本身就是获得知识。但是,现今的哲学仍存在很多谬误,因此,仅仅只是学习是不行的,还必须思考、研究,不能把以往的知识都简单地当作是正确的,那样就可能被引入歧途。很多人不愿意学习哲学,大多是这个原因。
        孙教授后面提到的“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”,其实是指思维不要局限于眼前的事物,而应该超脱于这个境界,从更广的范围、更高的角度去看待、思考问题。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是相关联的,具有统一性的。这正是哲学的研究方法。
        很高兴在这本书中看到孙教授论“道”了。“道”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人类的最大贡献,可惜后人一直没真正悟透,至今没给它一个名分。意识也是一样没有名分。
        我在《世界的基本问题》一文中指出:世界的基本问题就是“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”,如果连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都没搞清楚,又怎么去研究世界、解决世界上的问题呢?我认为世界是由存在构成的,一切都是存在。不存在的,我们连提都不可能提到,一旦提到了,它就是存在,至少是意识存在。存在分为五大类,三种形式。五大类是:道(理),物质,意识,空间,时间。道理、物质、意识同时也是事物存在的三种形式。例如某种元素,当自然界不存在这种元素的时候,它却是有其“道理存在”的,这从元素周期表上可以推断出来。当人们根据元素周期表及相关化学、物理知识、手段将这个元素制造出来后,它就有了“物质存在”。不管人们是从自然界认识到这种元素的存在,还是从元素周期表认识到它的存在,一旦认识到它了,就有了“意识存在”。
        各哲学流派之所以不够完善,主要就是因为没有把道理、意识当作一种存在来看待,以至于很多问题没法说清楚。人们成天都在讨论道理、意识,但却一直没有考虑道理、意识它们归根结底是什么。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,都最终有个归属,最终的归属也就是存在。如果它不是存在,你怎么能认识它、提到它呢?
        孙教授说“但并非所有的探索都是哲学,只有真正‘形而上’的探讨才属于哲学,用中国老祖宗的经典语言来说就是‘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’。‘器’指的是物质世界的一切,‘道’指的是超出物质世界以外的世界。就是说,哲学是探索‘道’的一门学问。”(二、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——哲学是人生的大智慧)
        这话基本上是对的,但形而上的也可以是自然科学。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通过物质,通过触摸、看、听或借助其他工具感知到它的存在。物质的存在(包括其运动)是有规律的,是相互关联的,当我们对物质的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,就会发现这些规律,这些规律就是 “道”。也就是说,“道”是蕴含在物质之中的,我们最初以及很多情况下都只能是通过物质来认识“道”。“形而上学”就是这个意思。“形”在这里指的就是物质,“学”在这里指的就是学问、道理,即“道”。当然,当我们对“道”有了足够的认识之后,又可以通过基础的“道”进一步认识更多、更深的“道”,以及反过来认识物质。
        但是,“道”不仅仅是蕴含在物质中,也蕴含在意识中。人的意识看起来具有随意性,我想怎么想就怎么想。但其实,不完全是这样。正如我前面所说的,人活在世上,最根本的就是为了活得幸福,要想活得幸福,就要解决存在的问题。对于自然界存在的问题,根据自然科学的道理,该怎么做就怎么做,在不会影响我的幸福生活、有选择的情况下,我可以在可选项里随意选择。但人是群居的,是社会性生存的,人与人之间是会相互影响的。如果你的选择影响了别人,别人不乐意,那么他就会反对你,做出对你不利的选择。因此,人的意识必须考虑其他人的意识,不能完全随意化,那么大家都要考虑其他人的意识,怎么考虑呢?那就是建立契约、遵循人与人相处的规则,其发展的结果就是民主与法制。
        蕴含在人的意识中的“道”,我称之为“人道”,而蕴含在物质中的“道”,我称之为“天道”。所以,人既要遵循“天道”,也要遵循“人道”,这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“天人合一”的真正含义。古人说的“天时地利人和”,其中“天时地利”就是遵循“天道”,“人和”就是遵循“人道”。
        那么,哲学到底是什么?我认为,哲学是在各门学科之上的探讨各学科之间的关系、从各学科的理论归纳出一般规律的学科,或可称学科之王。
        孙教授书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四大精神领域科学、哲学、宗教、艺术中”(三、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途径),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妥,不能把哲学与其他三个平等并列,哲学应该是那三者之上的,就像存在是物质、道理、意识之上的概念一样。人类的任何认识最终都归于哲学,属于哲学中的某一部分。人类的认识的构成应该这样划分:哲学——自然科学、人文学。宗教、艺术包括心理学等都是属于人文科学。为什么说宗教、艺术是属于人文学呢?因为它们都是通过人的意识来对人产生作用的。宗教虽然是建立在神的基础上的,但它不可能对神产生作用,归根结底它还是劝诫人们要如何相处。所以我在《一个非基督徒心中的上帝》一文中说,宗教其实也是一种契约,一种借助于神而建立的契约。自然科学是客观学科,人文学是主观学科。
        认识是什么?认识是意识中的一种,是人对事物的了解,也就是说它是有对象的。意识则不一定都有对象。事物的特征、属性是客观的、具有唯一性的,在一个时刻只有一种状况,因此,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。但由于观察条件的限制和认识能力的不足,人们可能对事物的认识存在片面性甚至误差,导致认识不一致。知道了人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,我们就应该多多观察、深入了解,听取他人意见,经过分析、讨论,最终达成一致。
        科学是什么?科学就是接近于“道理存在”的认识。有些认识,我们最初以为它就是真理,即“道理存在”,后来发现它不是,那么它就不再属于科学,而属于谬误,也可叫做伪科学。什么叫谬误?就是人脑中产生的不符合道理的意识。
        尽管孙教授接着又说“哲学是科学、宗教、艺术的最高概括”,但他并没有从逻辑上讲清楚,并且后面的论述又把哲学与科学、宗教、艺术相提并论。
        我认为孙教授谈的科学与宗教的互补问题没充分说清楚。科学是客观的,宗教是主观的。宗教里面有不少与科学相悖的东西,早期更严重,只不过随着科学的发展,有些问题宗教人士觉得实在说不过去了,才改了过来,例如关于天体构造方面的说法。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,宗教里面违背自然科学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,让人们觉得无法接受,而不得不修改,最终与科学越来越靠近。当然,自然科学里面也有一些伪科学,但伪科学终将会被剔除,这就像民主体制具有自我修复、完善功能一样。科学是有规律的,是能够贯通一致的,其绝大部分是可以通过实验检验、重复的。当宗教根据科学修改的差不多了,并且人类的法制建设足够完善了、道德文明程度足够高了,宗教存在意义就不大了。至于是否会被人们彻底抛弃,这很难说,人们知道它是怎么回事,并不等于一定要抛弃它。很多现代科学家也信奉宗教,他们其实很清楚宗教中的那些违背科学的东西,但他们不介意,这并不妨碍他们按照科学规律进行科学探索。
        科学进入量子化时代后,人们发现很多宏观世界的规律在量子世界里不是那么回事了,但这并不能否定科学的客观性、规律性。宏观世界是那样,那它就是那样;量子世界是那样,那它也就是那样。量子世界是那样的,并不能否定宏观世界是那样的。量子世界的一些现象看似飘忽不定、琢磨不透,但它必然有它的规律,只是人的认识能力有限,主要是观察手段有限。人们要切开一个东西,只能找比它更锋利的东西,那么世界上最锋利的东西你就找不到其它东西把它切开了。也就是说,人类可以利用的工具已经到了极限,也就难以再有进一步的认识了。
        好了,理清了这样的思路,再去读孙教授的这本书,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