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7月7日星期二

不枉此生的追求

侨居美国的龙灿先生在他的facebook上发了一个帖子,我有感而发写下这段文字。

我倒是欣赏那个黑人学生,镇定、自然,彬彬有礼。如今中国的大学生几乎没有人没有手机,连中学生都很多有手机。美国无论机价还是资费都比中国便宜很多,没有手机不太可能,即使真的没有,也应该不会是经济原因,可能是他觉得对他真的没什么用(因为他是学生),更可能是正好掉了、坏了。不管是什么情况,他找陌生人借电话用,应该是有急事,但他却很淡定,甚至都不解释,不找借口,在他看来,世界是美好的,人与人是互相信任的、互相帮助的,他没去想你会不会诧异、猜疑、担心,而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你会借给他,但又没有认为你是理所当然地应该借给他、必须借给他,所以他用完之后一再表示感谢,而那种神情,我想象得出来,很自然,没有不好意思,没有自卑,没有点头哈腰。自己有困难的时候,主动寻求帮助,没有顾虑,不会怕丑,这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素质。
这在美国是再正常不过了,完全不值一提,而你却写出来了,因为你是个中国人,这与你以前在中国感受到的、听到的完全不一样。尽管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点,但你写出来,就暴露了你的潜意识。尽管你没有写得很详细,但是我能感受得到。显然,如果有不好的地方,你是不会漏掉的,而恰恰是,我们常常把美好的东西忽略了。
美好的世界,在每一个细节上体现。美好的东西就像春雨一般,润物细无声。 
更确切地说,我是欣赏那个美好的世界。
但我不会因为欣赏而去。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。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那样的世界,才是更有意义、更令我感到不枉此生的。


龙灿原文:
昨天在学校遇到一个学生模样的黑人找我借电话。我借给了他。打完电话后,他多次向我表示感谢。
    一个青年人没有电话,说明经济远不宽裕。可惜我的旧电话没有带在身上,否则就可以送给他了。

这段时间,我一直在思考一个让我纠结了很久的问题。究竟是去教堂听牧师的宣讲?还是身体力行地切实做一些自己能做的慈善?
去了一些教堂,听了若干牧师甚至相互矛盾的布道,再对照一下很多在教堂里表现得虔诚无比,然后一转身就各种鸡鸣狗盗,为非作歹,这让我越来越感到迷惑。
与其这样,或者我实在无法搞懂原因的时候,就选择远离,而牢牢记住宗教的终极目的,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,用实践去代替语言的祈祷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